全球糧食生產佔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將近30%,近年外帶食物風氣盛行,更導致大量食物帶回家後被浪費。如果狀況持續,到了2050年,本來就已經不太永續的糧食系統,環境成本將會翻倍。不過好消息是,透過遵循一定原則並選擇低碳食品,消費者可以將飲食對氣候的影響大幅降低。
據《衛報》報導,喬治全球健康研究所(George Institute for Global Health)食品政策計劃負責人佩蒂格魯(Simone Pettigrew)教授表示,在所有永續性最差的食品清單中,傳統紅肉、乳製品、咖啡及巧克力等四大類食品名列前茅。如果消費者願意限制、替換這些食品的攝取,就可以對食品供應鏈的永續性帶來巨大影響。
這意味著,人們或在日常飲食中選擇家禽類、海鮮甚至是澳洲當地特有的袋鼠肉取代羊肉或豬肉,或用植物奶代替牛奶、每天少喝一杯咖啡、選擇可可含量較低或不含可可的甜食等。如果不確定食物是否永續,也有個很簡單的經驗法則可以判斷。
佩蒂格魯舉例指出,當談到碳水化合物和選擇新鮮農產品時,只要記住,食物對身體越好,對地球可能就會越好,如以新鮮水果、蔬菜作為零食,而不是食用加工餅乾及能量棒,這就會大幅減少飲食中的碳足跡。而對於義大利麵、米飯等營養成分相近的食物,雖然在生產、加工程序存在差異,總體而言這些植物性食物的環境成本都會比動物性食物來的低。
CSIRO農業及食品首席研究員卡馬喬博士(Dr Lilly Lim-Camacho)則強調,消費者若能有意識地進行購物行為,就能最大限度的減少對氣候的衝擊。因為食物垃圾佔了家庭垃圾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,透過只購買必需品、抑制衝動購物,同時結合一些有趣的小技巧,像是學著利用保鮮盒裡的剩菜,就不只可以讓飲食變得更永續,還能讓自己活得更健康、更經濟。
喬治全球健康研究所亦有開發一個能深入比較特定物品碳排放的App,讓消費者能在購買市面上有大量品牌生產的食品時,能夠比較碳排放等級。僅僅是選擇性質幾乎相同但影響較小的食物,就足以將食物的足跡減少達26%。
兩人坦言,大家當然都知道消費者很難一次性的做出重大改變,不過小幅度的漸進式改變,相較之下容易得多,而享受美食的樂趣當然也不應被剝奪。不可能完全要求人放棄偶爾吃漢堡、巧克力冰淇淋,不過只要能優先考慮健康,同時就可以替地球做出更好的選擇,這無疑是一個雙贏。
佩蒂格魯說,食物總是對環境帶來負擔,不過最重要的是,人們應該知道,只要願意,實際上就可以做出巨大改變。若消費者已經在吃健康、富含食物的飲食,同時也限制加工食品的攝取量、減少喝咖啡和吃巧克力,那這已經是很好的開頭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