銘傳衛保月刊-猴痘防治

中華民國依法定傳染病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。

猴痘的致病原
1958 年猴痘病毒(monkeypox virus)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,因此該病被命名為「猴痘」,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(Poxviridae),正痘病毒(Orthopoxvirus)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,屬人畜共通傳染病。隨著 1980 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,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。

猴痘的傳播方式
1. 人畜共通傳染: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、體液、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而被感染。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也是一種危險因子。
2. 人傳人: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、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。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,因此醫護人員及同住家人都有較大的感染風險。產婦若感染猴痘病毒,可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,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。
儘管密切接觸已知是傳染危險因子,目前尚未確定猴痘是否透過性接觸傳染。評估病毒通過密切接觸人傳人之風險為高,但無密切接觸個體間傳播風險很低。

猴痘的潛伏期
猴痘的潛伏期約為 5-21 天,通常為 6-13 天。

猴痘的症狀
與天花相似,但病情較輕微。症狀包括發燒、畏寒/寒顫、出汗、頭痛、肌肉痛、淋巴腺腫大(如耳週、腋窩、頸部或腹股溝等處)、極度倦怠。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,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,四肢比軀幹更常見。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(macules)、丘疹(papules)、水泡(vesicles)、膿疱(pustules)階段變化,最終結痂(crust)脫落,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。症狀持續 14 至 21 天,致死率低於 10%,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。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,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、肺炎、敗血症等。

猴痘的預防方法
1. 降低人畜共通傳播風險: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,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,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。
2. 降低人際間傳播風險: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。醫院照護疑似或確定病例時依循標準防護措施、接觸傳染防護措施及飛沫傳染防護措施。採檢/醫療照護人員建議穿戴手套、隔離衣、醫用口罩、護目裝備(護目鏡或全面罩)。針對陽性個案應啟動接觸者追蹤,並隔離曾接觸之哺乳類動物寵物。
如有任何疑似症狀,應及時就醫,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療人員相關接觸史。相關資訊可參閱疾管署網站(https://www.cdc.gov.tw/),或撥打免付費
防疫專線 1922(或 0800-001922)洽詢。

參考資料來源
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life/1829835?fbclid=IwAR0EApHyU4o2s8aFGpA0Gz1qfgqd0F-R5n1D43Ji5x00PIXW6owQn_SS9Hk